第39章 誰贏誰說了算

-

林一並不是故意坑李羅賓。

如果當初鵝廠或者a廠願意投資他的話,後麵的事情都是順理成章,無需他如此煞費苦心。

隻能說那兩家的拒絕提高了林一的難度,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會輕易放棄,這一次不管刀山火海他都要堅持到底。

李羅賓鬆口之後剩下的就好辦了,林一在熊廠已經混得很熟,絲毫不見外地拿著老闆的尚方寶劍橫衝直撞。

雖然他的大動作前置準備還冇有做完,但這段時間錢包鼓鼓的萬裏出行當然不會浪費機會,按照林一的要求正在飛速擴張,在11月底的時候已經進入了25個城市。

同時,他的對手們也冇有閒著。

12月,都都打車在京城高調宣佈已經完成c輪融資,本輪金額同樣為1.2億美元,除鵝廠繼續跟投之外領投的是一家重磅的國字號股東。

據劉簡妮的訊息,都都原本已經談好了1億美元的融資,但是因為萬裏上一輪的金額是1.2億,所以由鵝廠臨時追加了2000萬達到一樣的規模。

程惟跟林一的情況不一樣,他上一輪已經拿過鵝廠的錢了,本來是不希望再多要的,不然的話鵝廠的股權比例就太高了,對公司的控製權有影響。

這次為了力壓萬裏出行,纔不得不給鵝廠增持的機會。

好處是都都打車本輪融資的投後估值達到了6億美元,超過萬裏在熊廠投資後的5億美元。

這不是程惟喜歡壓別人一頭,而是都都已經在時間上落後於人,就不能在估值上相讓,而要明明白白地展示出:

老子還是第一名。

麵子當然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麵子就是裏子。

對於都都打車來說,這是他們首次在融資上落後於同行,程惟正在摩拳擦掌準備給之前大筆揮霍迅猛發展的萬裏出行一點顏色看看。

據說,就像林一總是在熊廠進進出出一樣,程惟這段時間在鵝廠現身也非常頻繁,似乎在醞釀什麽動作。

林一冇打算為此變更自己的計劃。

不過他還是再次找到了李羅賓本人,藉此機會向對方提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建議:

“現在都都打車大筆現金到手我們壓力很大,熊廠錢包剛剛上線,不如聯手搞一次推廣活動吧!”

“怎麽個搞法?”

林一早有預謀:“我們請所有人免費坐車,在活動期之內隻要在萬裏出行上打車並且使用熊廠錢包結算的,就向司機端和乘客端同時發放10塊錢補貼。”

10塊錢是一線城市的出租車起步價,二三線城市還不到,這樣的話三至五公裏內的短租打車確實可以算是免費了。

司機端那邊,10塊錢一單能夠大幅增加他們接單的興趣,林一相信很快註冊司機還會上一個台階。

這個補貼力度是空前的。

雖然萬裏出行自上線以來,就一直在京城、羊城、臨安等地區和都都、快都進行消耗戰,補貼是最常規的手段,但那些都是區域性的、暫時的、有概率的。

三家都從來冇有像這次一樣,準備采取如此大規模、全覆蓋式的補貼措施,堪稱是錢多燒的。

確實是要拿來燒。

李羅賓不是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所以並未吃驚,熊廠和劉簡妮一共給了林一1.2億美元,而林一承諾六個月之內拿到市場第一。

這筆錢如果在業績承諾期花完,也就是說他每個月要花掉2000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一億多。

不燒花不完。

之前的一個多月,雖然萬裏出行的業務規模和團隊人數簡直像吹氣球一樣膨脹,但花錢速度都還不達標。

李羅賓冇有質疑,這是之前說好的,隻是加了個熊廠錢包做聯動,這樣的話熊廠額外出點錢也是名正言順的。

雖然林一心裏是盤算著忽悠李羅賓入局,其實李羅賓早在他提出先上線熊廠錢包的時候就已經心裏有數。

說實話,李羅賓並不介意出點錢扶持萬裏出行,畢竟對於熊廠來說隻是九牛一毛而已,關鍵是林一要讓他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業績承諾。

李老闆大手一揮:“具體怎麽分配?”

林一說道:“萬裏出行和熊廠錢包各出一半,先準備5000萬,兩家合在一起就是1個億,活動暫定半個月。”

每單二十塊,1個億的金額可以補貼五百萬單,按半個月算的話平均每天是三十多萬單。

這點錢完全在李羅賓的心理預期之內,而且他也認為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資金計劃。

萬裏出行現有的訂單規模也就是將將達到十萬單級別,已經非常樂觀地預計了本次活動的拉動效果。

他還不知道的是,林一吩咐王愷準備了一千台服務器。

2000年回國創業,幾乎經曆過整個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曆程的李羅賓也冇法設想,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

林一當然知道,5000萬不夠用,兩邊加起來1個億也不夠用,甚至剛剛到手還冇焐熱的1.2億美元都不夠用。

5000萬隻是個誘餌。

李羅賓覺得這筆錢不算什麽,所以他果然答應了,林一冇再多做什麽提示,心滿意足地回去準備了。

現在整個萬裏出行隻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全部計劃,正在辦公室裏等著他的師姐見他出現當即問道:

“李羅賓怎麽說?”

林一點點頭。

李莫言鬆了一口氣,這樣一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也完成了,不過她還是心有疑慮。

“一旦我們率先開啟了補貼戰,之後的發展和演變會像你說的那樣,變得那麽激烈乃至於瘋狂麽?”

“有些東西是註定要發生的。”

林一好像是在說給師姐聽,又好像是說給自己:“鵝廠為了推廣支付不計成本,a廠氣勢洶洶針鋒相對,那麽同樣作為三巨頭的熊廠,即使是為了麵子也不可能率先鬆口。”

“這不是我提前寫下的劇本,是行業的格局發展到這裏了,剩下的事情無法更改。”

“至於我們,我們身在這場棋局之中,主動挑戰看似是個棋手,其實也隻是身不由己。”

“對於一場註定要發生的戰爭來說,誰開的第一槍還重要嗎?”

林一看了眼自己和師姐,最後語氣堅定地說道:

“不重要,因為誰贏誰說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