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章 楚係文字 (求訂閱!)

-

“編鍾?!”

陳翰腳步迅速跟上,與**波埋頭往外走。

“張師兄,這組編鍾的數量有多少啊?”

“暫時是出土了三個,其中一個比較殘破,另外兩個儲存情況很完好。”

一提到編鍾,陳翰立馬就想到了曾侯乙編鍾。

冇辦法,這套編鍾實在是太有名氣了,比越王勾踐劍還要有名,是真正的國家級重器。

不過除了曾侯乙編鍾之外,華夏考古也陸陸續續發掘出不少成套或者獨個的編鍾。

編鍾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鍾之稱。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華夏就有了編鍾,不過那時的編鍾多為三枚一套。

編鍾的真正興起,是在西周以後的事。

在周禮之中,音樂也是禮的一種,當時隻有貴族才能享受音樂,而且不同等級的貴族享受的音樂也不同。

比如《論語》中那句“八俏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用來罵魯國的季氏逾越製度。

俏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俏指一列八人,八俏八列六十四人。

按照周禮的嚴格製度,隻有天子才能用八俏,諸侯用六俏,卿大夫用四俏,士用二俏。

季氏是魯國的正卿,按製隻能用四俏,但是卻逾越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奏樂舞蹈規格,就被孔子指著鼻子罵了。

孔子用“禮崩樂壞”來形容春秋末期的社會心態,可見在周人眼中,音樂是一種多神聖且高級的東西,是和整個社會密切掛鉤的。

其實不隻是華夏,在歐洲的曆史上,早期的音樂也同樣是隻有上層貴族才能享受的高級娛樂。

而編鍾作為華夏上層貴族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同樣也是有一套使用規範的。

商代的編鍾,至少需要由3個鍾組成,多點的話就是5個。

西週中晚期,編鍾已由3枚或5枚發展為8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

當時的編鍾經常用於宮廷宴會演奏,被稱為“鍾鼓之樂”。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9枚一組或13枚一組。

至戰國時期,一組編鍾的數量就更多了。

視主人的“財力”和對音樂的喜愛程度,都可以繼續新增更多鍾數,增加演奏的層次感和恢弘感。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鍾,就是一套由65件各式種組成的超大型編鍾。

不但彰顯了我國音樂文化和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色彩,而且曾侯乙編鍾還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要論玩十二平均律,鋼琴在編鍾麵前就是弟中之弟!

現在m1號墓也出土編鍾了,那可是大事啊!

可把陳翰激動壞了,腳步飛快的往文物存放室跑。

倒不是他多熱愛音樂。

主要是,這編鍾帶銘文啊!

幾乎所有編鍾,都會在鍾體上刻錄銘文,而且刻錄的內容一般資訊量都還很大!

冇幾步路的功夫,陳翰就跟**波來到了文物存放室。

現在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但是文物存放室內還燈火通明,李教授和孔建文帶著幾位夏商周和秦漢研究室的研究員,全都聚在了房間中央的桌子旁。

三個編鍾,被他們圍在中間,不斷的被打量。

陳翰連忙也湊了過去,打量了起來。

這三個編鍾的形製大致相同,都是甬鍾,鍾體皆為扁圓如合瓦,有棱,上細下粗,外觀看起來和博物館裏展出的那些編鍾差不多.

器身上均飾浮凋繁密細小蟠螭紋,感覺如果用手摸的話,肯定會很棘手。

三個編鍾的尺寸不同,最大的那個大小估計得是最小的三四倍。

“小陳,來啦?”

注意到陳翰的孔建文,揮揮手將他喊了過來,向他介紹道:“這三個編鍾,剛從m1號墓的沙土堆裏清理出來。”

“剛纔已經測量過了,最大的這個1號編鍾通高112厘米,2號高48厘米,3號23厘米。”

“2號編鍾殘破的厲害,實在是有些可惜了,如果能從沙土堆裏找到編鍾破損的碎片,也許還能修複。”

“不過重要的是這1號編鍾!”

“1號編鍾鍾體的正、背麵鉦部,正麵左右鼓、背麵左右鼓部上都鑄有銘文。”

“全**有金文字數169個!”

“李教授初步辨認,應該是大篆。”

“一會儘快拓印下來,我們一起研究研究,看看這銘文上記載了什麽內容。”

孔建文的神色有些激動和興奮,有一種探索秘密的感覺。

金文,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

是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

而大篆,則是一種流行於西周晚期,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的文字。

也正是因為流傳書跡多刻於鍾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儲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

不過,大篆並非是一種在周代全國統一的文字。

不同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字體差異都蠻大的。

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因列國割據,各國的大篆都形成了地域特色。

不能說完全不一樣,但是確實差別也不小。

不然秦始皇後來也不會為了這個專門搞書同文,弄出了秦篆(小篆)。

“大篆啊,m1號墓是曾侯墓,那應該是使用的楚篆?”

陳翰皺了皺眉頭,在和幾位研究員打了個招呼後,便湊近看向了1號編鍾鼓麵上的銘文。

果不其然,1號編鍾上的銘文形體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

看起來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

從形體上看,與中原一脈相承的甲骨文-篆文體係大致相似,但是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仙木奇緣》

西周時期的楚篆,與中原諸國的大篆還冇有多大區別。

直到春秋末期至戰國中期,楚國纔在篆書的基礎上,附加鳥形裝飾,演化出了和中原文字差異較大的鳥篆、蟲書。

1號編鍾上的銘文,隻是在形體上偏向楚篆的修長風。

倒是冇有將文字線條的表現形式,轉換成裝飾性的鳥形、蟲形和魚形等動物紋飾。

隻是,就算是大篆,也有點超出陳翰的知識範圍了。

他的技能點,是點到小篆上的啊...

小篆是從秦國文字上演化而來的。

因為是秦國一統了天下,所以在漢字發展史上,秦係文字代表了漢字發展的主流,六國文字僅代表了支流。

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可以分為兩係,即秦係文字和六國文字。

m1號墓裏的編鍾銘文,顯然是屬於六國文字體係,而且還是六國文字體係中,獨在南方發展的楚國文字...

精通小篆的陳翰,麵對這169個楚國大篆,也有些手足無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