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七章 後藏室=廚房

-

清理人殉,可不是一件好差事。

至少在心理上說,是這樣的。

畢竟現在都是文明社會了,一提起人殉,想起的都是“野蠻”“愚昧”“殘忍”之類的詞。

為什麽商朝,普遍在大眾印象中,感覺和其他的華夏朝代割裂感非常強。

就是因為現代華夏文明的一切是非觀、道德觀、文化觀等等,都是宗周塑造的。

而在宗周之前的商,行事完全是一個和周代之後的華夏文明,一點都不同的時代。

商人冇事就殉葬,心情好了殺個人昭告下祖先,心情不好了殺個小貴族緩解緩解心情。

吞噬

要打戰了,殺一批奴隸給祖先,希望祖先能庇佑勝利。

戰勝了,俘獲了很多敵對部族的奴隸,要殺一批送給祖先,感謝祖先庇佑。

戰敗了,那更要殺一批奴隸,乞求祖先的諒解。

下雨了、乾旱了、降溫了、升溫了、生孩子了……

反正隻要遇到點事,都要殺個人告訴下祖先。

而且這種行為,是從大貴族到中小貴族,都這麽乾的。

甚至,一個小貴族,可能他同時也是中等貴族心中的殉葬人選,隨時可能被選去見祖先。

同樣,中等貴族,也是大貴族心中用來殉葬的最好人選,家裏有啥事了,就找箇中等貴族殺了祭祀下先祖。

總而言之,整個商代,貫穿了人殉製度。

按照現在對中商、晚商的發掘情況來看,商朝一年恐怕光是祭祀用,就要殺掉八千到一萬人。

其中,來自敵對勢力,也就是商人的大敵羌人以及商人自己人都有,並非是隻用外人祭祀。

這裏的“自己人”,包括了普通自由民,奴隸,小貴族,中級貴族。

是的,商人的貴族也需要殉葬的,隻要巫師占卜,認為祖先那邊缺人手了,或者商王發現某個貴族在某方麵很不錯,適合去侍奉祖先,那就要殺掉殉葬祭祀。

而且被殺的貴族,也甘之如飴。

因為商人世世代代都是這麽過來的,他們的行事就是這麽個風格。

商朝遺址裏,出土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殉葬人骨,小孩的、大人的、侏儒的、年輕的、年老的、男性、女性,統統都有。

和商代遺址相比,長平之戰古戰場都算是小兒科了。

商人一個小貴族的墓葬裏,都得陪葬百八十個奴隸。

而這種事情,在接受了“諸子百家”文化,並且至今任然受用的當代華夏人心裏,確實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現在的華夏人自然對商人,充滿了割裂感。

特別是親自參觀過一些商代遺跡。

親眼看過那些數不儘的殉葬人骨、用人頭做的酒器、用鼎將人煮熟後祭祀留下的“煮人鼎”,以及鼎中的“熟人”。

好傢夥,現代人能和商人產生一種“這是我祖先,這是華夏文明”的感覺,那纔是真的見了鬼了。

現在廣州考古所的研究員們,在清理西側室內的人殉時,自然心情也不會多美妙。

而另一邊,負責後藏室清理工作的孔建文,心情卻非常的好!

後藏室並不大,隻是個東西寬1.8米,南北長2米的正方形藏室。

但是,此室是儲藏食物和放置炊器與儲容器的重要庫藏!

裏頭放的隨葬品多啊!

鼎、鍪(mo),烤爐、提筒,鑒、盆和陶甕、陶罐等器物多疊放在後藏室內。

一般在放置隨葬品的時候,同類器物都會采取層疊相套的方法,也就是套娃。

大的裏頭放小的,小的裏頭放更小的。

古人一點都不傻,清楚的知道怎麽樣做可以最好的利用上空間。

陶甕、鐵鼎、銅鼎等大型器物就多堆疊在後藏室的前部,也就是正對著門口的位置。

因為這些器物數量太多了,已經塞滿了全室,導致根本冇有立足之地,所以隻能讓一兩個研究員,站在過道上,一點一點的往裏清理。

這就導致孔建文的考古隊,算是最輕鬆的,橫豎就是在個長寬2米的空間裏折騰,大家分成幾班倒,一天隻需要清理兩三個小時就行。

就這,他們的清理速度也依舊是三個隊伍裏最快的。

大量的炊器,鼎、釜、甑、鑒率先被清理了出來。

其中,最讓人側目的就是幾個大鐵鼎,以及越式的大銅鼎。

普通的銅鼎,華夏考古出土的數量已經非常豐富了,以中原地區為主,至少能湊個千鼎。

但是用鐵做的鼎,以及越式的銅鼎,那就較為少見了。

鼎,在製造出來的第一作用,是用來煮東西吃的,是一種日用器,之後才慢慢演變出禮器的作用。

但是到了漢代之後,基本上“鼎”作為隨葬品,就很少再出現於貴族墓葬之中了。

兩漢時期,是鼎最後的輝煌時期。

同時,兩漢時期也是華夏文明從青銅時代躍進到鐵器時代的關鍵節點。

在這個時期,鐵開始被用來製作“釜甑”之器,也就是用來煮飯煮菜的工具。

鐵鼎,便孕育而生了。

隻是這玩意使用和存在的年代都較為短,所以存世量還是很稀少的。

而越式鼎,顧名思義也就是越國樣式的鼎。

這玩意和中原諸國的鼎,最大的區別就是三隻鼎足很纖細,有點像鶴腿一樣,而且鼎身多為圓形的。

這是一種越國獨有的鼎,隻有越國人會打造和使用。

南越國不愧國名上的“南越”二字,確實是和越國沾點邊的,國君居然也有用越式的鼎!

值得一提的是,後藏室內出土的這些炊器與儲容器,全部都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的。

在鼎、釜、甑的底部,都有發現長期火燒後留下的黑色印記。

實際上,大部分用來陪葬的青銅器,包括禮器,大多都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

所謂“鍾鳴鼎食”形容的就是這些貴族生前的生活。

“九鼎八簋”這些東西,並非是專門鑄造出來隻用於下葬的禮器。

這些東西代表的禮儀和製度,是墓主人生前就在享用的,他們生前就在用這些鼎和簋烹飪東西吃,是自己的專屬炊器。

而他們死後,這些鍾與鼎當然也要跟著陪葬。

鼎和簋,作為宗周重要的禮器文化的代表,不僅僅隻是當做禮器。

嚴格的說,他們的主要作用,還是日常使用的炊器。

隻是同時被賦予了代表禮製的作用而已,不能本末倒置。

那個時候的生產力,還冇有奢侈到專門鑄造出一套青銅簋和鼎,隻是拿來彰顯禮儀,然後陪葬。

家裏得有多少噸青銅,才能這麽奢侈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