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二章 土層情況很樂觀

-

下午,三點半。

孔建文帶著陳翰一行人,在當地考古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良渚古城薑家山遺址。

薑家山遺址,位於杭州餘杭良渚古城莫角山遺址以西、反山遺址以南,是一處依托自然山體人工堆築的大型土台。

帶領他們前來這裏的工作人員,笑著說道:“從現在地貌來看,莫角山西坡與薑家山是連成一片的。”

“因此以往我們一直把薑家山作為莫角山遺址的一部分。”

“不過,在2016年上半年對莫角山西坡和薑家山東坡進行了東西向解剖,發現二者之間相隔了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乾溝,因此單獨提出薑家山遺址的命名。”

“經勘探,薑家山台地平麵大致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70、南北寬約220米,麵積約50000平方米,最高處海拔約14米。”

“2010年和2012年鑽探莫角山遺址的同時,我們對薑家山也進行了勘探,對薑家山的堆築層次已有較明確的認識,整個薑家山土台是依托自然山體堆築而成,人工堆築厚2~5米。”

孔建文摸了摸下巴,點頭:“看起來良渚先民們,都有依山而堆築土台的習慣啊。”

在整個良渚古城內,中央重要的莫角山遺址,就是用土層堆築起來,高於平麵十米多的一個台地。

然後在莫角山的台地上,又有三塊分別被堆築起來,呈現三角形的三個小台地。

而在莫角山遺址對麵的反山“王陵”,也是堆築起來的土台。

冇看這一個個遺址都是命名為“xx山”,但是實際上都不是山,隻是一座座被人工堆築起來,高度十米左右的土台而已。

由此可見,良渚先民們,在建造重要的一些建築或者墓葬之類的地方,都是要先堆築個十米高的台地,然後再在台地上修建建築或者埋貴族。

薑家山遺址,就是一處貴族墓葬群。

2015年3月至4月,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薑家山東北坡布10米x5米的探方3個,呈南北向排列,發掘麵積150平方米。

發掘至良渚文化堆築層麵後做了少量解剖即停止發掘。

這次發掘發現打破良渚文化堆築土的灰溝2條、灰坑3個,其中h1、g2屬良渚文化晚期前段,g1年代屬良渚文化晚期後段。

說明薑家山東北坡存在良渚文化晚期前段和晚期後段兩個時期的生活遺存,這是薑家山的第一次發掘。

2019年下半年,為配合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及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瞭解薑家山台地表土厚度及遺址儲存情況,並尋找房屋台基等遺跡。

同樣是僅揭除表土,至良渚文化堆築土層表即止。

通過此次發掘,在薑家山土台中部偏東的地勢最高處清理了一處麵積約530平方米的房屋台基,台基北部鑽探時也發現不少紅燒土夾雜大量陶片的堆積。

結合2015年薑家山東北坡的發掘,證明薑家山土台東部是居住區,年代至少從良渚文化晚期前段延續至晚期後段。

原本,浙江所的考古人員,以為發掘情況就這樣了,薑家山隻是一塊靠近莫角山“王宮”的居住區。

但是,在2020年1月份的時候,現場的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一座良渚文化早期的貴族墓葬(m1號墓)。

於是決定對該墓葬所在區域進行全麵揭露。

當地考古人員,以m1為中心向四邊佈設10米x10米探方9個,截至2020年4月20日,揭露麵積9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座,大致呈三排分佈。

隨即在墓地覆土加以保護。此為薑家山遺址的第二次發掘。

時隔一年之後,於2011年2~4月又將整個發掘區覆土揭開,再次仔細刮麵。

原發現墓葬的北側和南側未再發現墓葬,在m8以西擴5米x5米探方1個,至原良渚遺址管理所圍牆,新發現成排分佈的m15、m16和m17,其中m15打破m16。此為薑家山遺址的第三次發掘。

而現在,正在進行第四次發掘。

這次發掘預計也是最後一次發掘,將會將一共17座發現的良渚貴族墓葬都全部發掘出來,探究良渚貴族墓葬文化。

這次孔建文他們,抵達良渚遺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協助浙江所的考古人員,幫忙一起先把薑家山的這片貴族墓葬給發掘出來。

“薑家山這片墓葬區的地層堆積情況怎麽樣?”孔建文有些疑惑的問道。

底層堆積情況,決定了考古工作能不能順利展開。

特別是對於曆史比較久遠的墓葬,更是如此。

打個比方。

如果我們要挖一座西周時期的墓。

但是呢,這座墓所在的區域,地層堆積很複雜,上麵疊壓了秦代的兵營,漢代的城牆,唐代的民居,宋代的大墓,明代的小墓。

那想要直接挖這西周時期的墓,就很難了,必須得先把上麵的地層全部清理乾淨。

鄭州老城區其實就是這麽個情況。

地層下疊壓了一大堆各種年代的墓葬和城牆遺址,牽一髮而動全身,根本不敢大興土木。

“薑家山西坡在南宋時期破壞嚴重,表土以下多有厚薄不均的灰褐色宋元時期地層以及瓦礫坑廣泛分佈於整個發掘區。”

那位來自浙江考古所的負責人笑著介紹道:“在第二層,也就是宋元時期的地層再往下,還分佈有第3層,較薄,紅褐色土,夾雜較多紅燒土顆粒,出土少量良渚文化晚期後段陶片及宋元時期瓷片,也屬宋元時期。”

“大部分發掘區第2層及第3層下即為紅色原生山體土。僅在墓地東南部t2036探方中東部第2層下、山體土上殘留少量良渚文化堆築土,也就是第4層,為黃褐色土,土質純淨。”

“m7即疊壓於第2層下並打破第4層。”

“餘墓葬均疊壓於第2層下並打破紅色山體土。”

“可見,這批墓葬的原始開口層位早已被宋代等晚期堆積破壞,墓葬埋設之前堆築土幾乎不存。”

得,這麽說就明白了。

薑家山這邊的土層,在宋代被破壞過一次。

原本良渚文化時期的堆築土,已經冇剩下多少了。

就連現在發現的這些貴族墓葬,大部分也就都在第二層和第三層土裏,而這兩層土現在分化起來是屬於宋元時期的了。

也就是說,當年宋元時期,這些墓葬就在最淺層,好險冇有被挖出來,而是又被宋代繼續堆積了一層土層。

現在他們考古人員,隻要把淺層挖掉,然後挖掉第一層宋代土,就可以直接開挖這些貴族墓葬了。

方便是挺方便的,至少比鄭州那種情況好一萬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