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三章 馬橋文化

-

從周代到唐代,良渚所在的這片c型平原內,似乎都冇有人再居住活動的身影了。

而在周代文化層之下的第六層文化層,也來到了馬橋文化層。

這層是黃褐色的土,含有較多的黃色砂岩顆粒和少量炭屑,結構較粗糙。

出土夾砂紅、褐色繩紋陶片、印紋硬陶片,可辨器形包括夾砂紅陶鼎、夾砂紅陶罐、石斧、石鏃、礪石等,另有少量石料。

馬橋文化是因這類遺存最早發現於上海馬橋遺址中層而命名,1982年定名為馬橋文化。

從年代上來講,馬橋文化緊接著良渚文化,但文化麵貌上截然不同。

兩者之間並冇有直接的承襲關係。

馬橋文化繼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類良渚文化因素在馬橋文化中不占主導地位。

研究成果表明,馬橋文化來源於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時它還包含了山東地區的嶽石文化、中原地區的二裏頭文化因素。

對照中原地區的王朝序列,馬橋文化的年代大致與中原的夏和商相當。

畢竟不管是夏還是商,他們的核心統治區域,都冇有包括江淮地區,當時這裏還屬於淮夷以及更南方的蠻夷所占據。

在第6層下有少量馬橋文化、良渚文化時期的遺跡,主要集中於探溝的西部。

探溝的中、東部即為壩體的堆積層。

挖到這裏,已經可以看到壩體了。

根據堆築方式的不同,可將壩體堆積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分段或分塊堆築而成,下部為統一分層堆築而成。

什麽意思呢?

就是這條大壩,並不是一氣嗬成的,而是一開始先在下麵堆築了一條可能四五米高的台基,然後再在上麵一段、一段的堆高,最終才堆築成這樣一條十幾米高的大壩。

至於為什麽五千年前的築造過程,陳翰他們還能看得出來。

當然是因為不同段的大壩,用的泥土和土色是不一樣的。

最上部由左向右四段堆積情況不同。

第一段為黃褐色黏土,夾黃、紅色土塊,土質緻密且較純,堆築較平,塊狀堆積,厚1.2~1.7米。

第二段為紅褐色黏土,夾褐色土塊,少砂粒,含少量炭屑,土質緻密,塊狀堆積,厚約1.15米。

第三段為黃褐色土,夾大量粗砂粒、紅褐色土塊,土質較硬,西薄東厚,塊狀堆積,厚0.5~1.2米。

第四段為灰褐色黏土,夾紫色土塊,土質緻密且較純,塊狀堆積,西薄東厚,厚0.18~0.5米、

根據疊壓情況可以判斷,該層土塊係從東、西兩側同時向內堆築而成。

任何人類活動或者說建築留下來的痕跡,都是可以通過這些痕跡,抽絲剝繭的還原出原本的建造過程的。

因為隻要是人為做下的事情,不同時間,不同材質,甚至不同手法,留下來的痕跡都不一樣。

哪怕隻是一點土層顏色的不同,使用材質的不同,就已經完全夠讓考古學家們,還原出其原本的樣子了。

不過,這必須得是專業的土質結構學,田野考古學的頂尖專家們,才能夠弄清楚的。

也就是孔建文、李教授他們才能拿著方鏟,在剖麵上研究,劃線。

陳翰和莊雲鵬他們,更多是在乾另一件事。

整理試發倔時挖出來的遺跡。

是的,作為一條五千年前的大壩,在挖探溝的過程中,難免是會挖出來一些時間較早期,疊壓在大壩上方的遺跡。

十米長,四米寬的探溝,雖然發現的遺跡數量有限,種類較單一,包括灰坑、灰溝及少量柱洞,分屬良渚文化、馬橋文化時期和唐代,未見周代、宋代文化遺跡。

但是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時期的遺跡,可以說每一個都很重要。

良渚文化遺跡,僅發現一條灰溝,編號為t1g3。

灰溝位於探溝t1西端,疊壓於第6層下。

畢竟良渚文化的時候,這條大壩都還在使用呢,通常也不可能在大壩的位置上還能有啥平民百姓居住之類的,所以遺跡就這麽一個。

而且這個遺跡還打破壩體了,可能是良渚比較偏晚期的遺跡,當時這條大壩可能是廢棄了或者不再被重視了,纔有人在上麵活動。

不過這個遺跡的出土遺物較少,陳翰和莊雲鵬清理了半天,也就清理出了石耘田器、魚鰭形夾砂紅陶鼎足、側扁狀夾砂紅陶鼎足、夾砂灰陶實足、盉足等。

所謂的“某某足”就是字麵上的意思,隻有一個鼎或者盉的“足”碎片,而非能夠拚湊出完整的陶器。

不負責的猜測,或許當年這條大壩在某一個時期,曾經被良渚的人當成垃圾場了。

破碎損壞,摔成了碎片的陶器,就都被扔到了這裏來。

垃圾回收站了屬於是。

倒是林雅和其他幾位社科院考古所的同事們,發現了數量較多的馬橋文化遺跡。

馬橋文化的遺跡大多都是在第五層,有的時候會打破第六層。

出土的遺物中,有大量的陶片。

什麽菱形紋泥質黃陶片、素麵夾砂灰黑陶片和硬陶片啦,夾砂紅陶或黑衣繩紋陶片以及席紋、弦紋或素麵硬陶片等等。

這些陶片大致來看,能辨別出來的大部分都是陶罐。

看的出來,馬橋文化雖然時間上,要比良渚文化晚的多,大約是夏商時期的文化。

誕生其陶器的發展上,顯然是要單調的多,基本上使用的陶器多以陶罐為主。

七八個馬橋文化的遺跡,出土的陶片都是陶罐的一部分。

而良渚的遺跡隻有這麽一個,卻有鼎、盉、罐三種器物的陶片。

不過,這個結論還冇捂熱乎呢,林雅就又先後發現了富有特色的陶鼎碎片和陶壺碎片,打破了這個猜想。

馬橋文化的陶器文化也冇有想象中那麽的落後。

而且馬橋文化遺跡不止出土了陶器碎片,而且還有數量相對較多,種類較豐富的石器出土。

包括了斧、鏃、刀、改製石器、磨石,以及原始的石料。

陶器與石器都出土了,基本上就可以確定,良渚文明在滅亡之後,良渚古國所在的這塊平原,經過了長達大約一千年的權力真空區後,就被從上海南下的馬橋文化所占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