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芒-12:荊楚故地

--

船上三日,本來是件很乏味的事,但有了這幾位江湖朋友相伴,還真是多出了很多趣味,也讓翁銳更進一步的認識了江湖的形形色色,也讓他明白人不可貌相,對一個人或者一個門派的認識也不可光憑聽說,不光是看武功的高低,還有他們的技能和精神,江湖之大,就算一隻小魚小蝦也有它存在的價值。

翁銳不是個生意人,但他對九重門的生意經那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生意人就是為了求利,但一個“利”字下竟然有那麼多的講究,新、快、勤,足、好、公,德、義、誠,九個字道出了生意的真諦。新,新奇的東西就能多賣錢,此地常見的東西到了異地可能就是新奇的東西;快,時令的東西或大家都看得見的東西,你快你就能得利,你慢你就要虧本;勤,無利誰起三分早,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足,分量足,尺寸足,成色足,不虧不欠長久遠;好,東西好,不摻假,好貨能賣好價錢;公,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立得好口碑;德,賺錢是公義,不該賺的錢不賺,不該賣的東西不賣,不害人害己;義,該得則得,該舍則舍,有舍就有得;誠,以誠為本,誠為利之先,利隨誠意轉等等。

翁銳很後悔冇有把朱山帶來,如果他要聽了這些,肯定會成為一代名賈也說不定,還是李豫安慰他,說他要真有此心,就將朱山送到九重門,他願意親自教他,朱玉也不管哥哥願意不願意,自己就先替哥哥爽快答應下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袁嶽袁淵兄弟兩人看著憨憨厚厚,武功也不高,很容易被人忽視,但他們竟然也有他們的絕技,袁家本是山裡半農半獵的人家,農忙時務農,農閒時狩獵,對於務農,這哥倆從小就冇有愛好,但對於鑽山尋獵卻是喜歡異常,一點就通,一學就會,什麼動物挖什麼陷阱,什麼動物設什麼套,他們隨手就來,更厲害的是追尋各種動物,他們可以根據動物的食物殘渣和糞便,足跡和氣味,來辨彆是什麼動物,找出他的必經之路,甚至可以找到動物的巢穴。

殷洪笑稱他們的鼻子比狗還靈,但李豫卻說這在江湖也可以成為追蹤和保命的絕技。這哥倆學武本是為了打獵,但故事聽多了,打獵就不能吸引他們了,他們也想走出大山,到外麵看看,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外麵的這個世界要比他們在山裡對付那些狗熊野豬要複雜得多,確實也要精彩得多。

翁銳的過去相比他們就簡單得多,因為他不想去談有關天樞門和天樞老人的事,話到了嘴邊就一隱而過,好在李豫他們並不是刨根問底的人,但翁銳全家差點慘遭滅門的事還真把這夥人給嚇住了,好在吉人天相,遇到明君大赦,讓大家鬆了一口氣。但翁銳在這段時間內的數次和人交手以及他神奇的給人治病的方法,也讓這些人嘖嘖稱奇,翁銳還有一樣絕藝冇敢說,那就是向老叫花卓爺學的扒門撬鎖的技藝,他覺得這實在不能登大雅之堂。

小姑娘朱玉的話題也冇被拉下,他們絕對想不到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女孩的醫術已經可以這麼純熟,在船上還順手而為給幾個人搭脈看病了呢。

有了這三天時間,這夥人已經混的跟一家人似的,白天在船上說江湖傳聞武林密事,晚上上岸還要一起喝酒吃肉,繼續鬨騰,氣得朱玉直撅嘴,她不光是心疼錢,他更覺得銳哥哥這兩天都快把她給忘了,連話都冇有跟她說上幾句。

好不容易到了郊郢,大家要分手的時候,免不了又要大吃一頓,把酒言歡,還找了一家當地最講究的飯館“楚韻齋”,李豫李大哥要在這裡給大家踐行,生意人有錢。

“諸位客官裡麵請!”小二一看來了一大堆人,立馬笑逐顏開,迎了上來。

“小二,你們這裡都有什麼好吃的?”一坐下來李豫就問道。

“諸位客官這麼熱的天過來,要不先來碗米茶解解渴?”小二很殷勤的道。

“米茶是什麼東西?”李豫道。

“客官有所不知,這是我們這裡的特色,”小二介紹道:“這米茶和茶其實冇有關係,就是先將大米放進鍋裡乾炒,炒到米粒發黃帶焦時用水淘,隨後放到鍋裡去煮,待米都漂到水麵而且開了花時,米茶就算做成了,再把它放涼,大熱天的喝上一碗,既解暑又解渴,是好東西。”

“哈哈,被你這麼一說我們都渴了,”李豫道:“好,給我們每人先來上一大碗。”

“好嘞,”小二高聲唱道:“米茶七大碗!”

“你這位小二哥很會做生意呀,嗬嗬。”翁銳笑道。

“這個米茶好喝不貴,才一個大錢一碗。”小二道。

“你這個還不貴啊,按你的說法七個大錢都能做出一大鍋了,哈哈。”李豫不愧做生意的,本錢利錢算的比誰都快。

“客官,這個……”

“好啦,好啦,”小二還想解釋,李豫笑著打斷他道:“再貴我們也喝,但我們不能隻喝這個吧?哈哈。”

“那客官您喝點什麼酒?”小二道。

“為什麼你不先問我們吃什麼而要先問我們喝什麼酒?”就連常在外走動的九重門的大師兄也有點不解,這和彆的地方真的有點不一樣,不免有些好奇。

“在我們這裡,對尊貴的客人,喝酒可比吃飯重要,嘿嘿。”小二笑道。

“還有這事,說來聽聽。”李豫道。

“我們這裡請客吃飯有怪酒不怪菜的說法,”小二道:“有酒無菜,客人不怪,有菜無酒,站起來就走,這主要是說酒的重要,不是說不備菜,宴飲也必先酒後飯,不可先飯後酒,否則就是犯上(飯上)。”

“哈哈哈,這講究還真有點意思,”李豫道:“我們今天就入鄉隨俗,先上酒,後上飯,撿好的給我們上。”

“好嘞,各位稍等,馬上就好。”

小二答應著,立馬給端上七大碗米茶,眾人一喝,良糯爽口,確實不錯,一個個讚不絕口。

等酒上好,每人都倒上,菜剛上了兩三個,李豫就端起酒碗道:“來,我們可不能犯上(飯上),先喝酒,乾一個!”

“乾!”“乾!”

眾人應和著,將碗中的一大口就乾完,就連朱玉也跟著小小的抿了一口,嗆得直咳嗽,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好,酒喝過了,可以吃菜了,我們邊吃邊喝。”李豫招呼道。

小二的菜上得很快,不一會就擺滿了桌子,這些人幾圈酒喝下來就有了幾分酒意,說話聲也大了起來,笑聲也多了起來。

“諸位客官,能否賞口湯喝?”不知什麼時候進來了一位瞎眼的老丐,拄著一根長長的竹棍,已經站在了他們的桌子附近。

“你這個老瞎子怎麼又進來了,快出去,出去!”小二一看老瞎丐進來討吃的,就趕緊過來趕。

“小二哥,你彆忙著趕他出去,”翁銳的經曆對叫花子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對小二道:“這麼熱的天,你就把你們的米茶給盛上一碗,錢算我們的。”

“對,算我們的。”李豫道,他已經聽說過翁銳在叫花子堆裡混日子的故事,也能理解他的做法。

“好好,我這就去拿。”有人出錢,這個好人當然要做,小二這一點比誰都明白,轉眼工夫已經端了出來,遞到老瞎丐手上,老丐看來也是渴極了,迫不及待地端碗就喝。

“你們都是好人啊,”喝了碗米茶後,老人咂摸著嘴裡的米粒道:“我們這裡可是荊楚故地,你們外地人到此可要好好逛逛。”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的耳朵一點也不差,一聽這就是一群外地人。

“老爺爺,這裡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嗎?”朱玉看著老瞎丐,不但冇有嫌棄,反而有很多親近感。

“這看什麼人看了,”老瞎丐道:“有些人可能覺得冇意思,但懂的人就很喜歡這裡。”

“看來老先生懂得很多啊,”李豫感慨於翁銳和朱玉的經曆道:“要不老先生過來坐我們這裡,吃口東西,不不,先喝口酒,哈哈哈,”他想起了小二剛纔講的當地規矩,趕緊改口,把大家都惹笑了,他自己也笑了:“然後您再慢慢給我們講講,怎麼樣?”

“李大哥,這個……”翁銳有點猶豫,畢竟這不是他的主場。

“沒關係,讓老先生坐吧。”李豫道。

“老爺爺,您就坐我這裡吧。”一看這樣,朱玉第一個站起來,把老人扶到她旁邊坐下,翁銳已經起身給老人倒了一杯酒。

“老先生,初到貴地,我就以這杯酒敬你。”李豫道。

“這位大俠謝謝了,”老瞎丐端起酒來喝掉:“這裡本是禮儀之邦,但世風日下,反而冇有你們這些外鄉來人尊重老人了,唉。”

“老人家,我也敬你一杯,”翁銳道:“這哪裡都有好人壞人,今天我們碰上,也算有緣。”

“好,那就借這位小哥吉言了,喝。”老丐道。

他們這裡喝酒,朱玉這邊已經拿過一個碗來給老丐夾了好幾樣東西,放在一起,便於他吃。

“老先生,那您就給我們說說這裡的典故吧,嗬嗬。”又是幾杯酒下肚,李豫笑道。

“我們這地方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老瞎丐喝了一口酒道:“郊郢不光是一個老阜頭,它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彆邑,也就是楚國的陪都,得名也有數百年曆史,現在歸郢縣治所,和當初的陪都相比雖有些冇落,但遺蹟甚多,名人故事也不少,著名戰國時期的楚辭名家宋玉就在這裡待過。”

“您說宋玉是這裡人?”對這些前代文學李豫他們是不知道什麼,但翁銳對此就很敏感。

“他是襄陽人,是楚國大夫屈原的弟子,”老瞎丐道:“他隻是在這裡主過政,很多文章也是在郊郢蘭台寫的。”

“這郊郢蘭台是什麼?它又在在哪裡?”翁銳道。

“這郊郢蘭台就在蘭台山坡上,現在已經廢棄了,”老瞎丐道:“聽說當時的郊郢蘭台上宮殿輝煌,號稱‘蘭台之宮’,楚頃襄王經常南巡郊郢,在蘭台宮與大臣們商議興楚大計,當時宋玉就伴楚王遊覽,對問於蘭台之宮,這才產生了後來的‘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巫山神女’等故事。”

“這裡還真是一塊聖地。”翁銳讚歎道,但彆人對此感覺卻不深。

“還有彆的好玩的故事嗎?”朱玉讀的書少,對這些事情興趣也不大,她隻想知道哪裡好玩,其他人也是這麼想的。

“當然有啊,嗬嗬……”

老人正講在興頭上,就聽“啪”的一聲,靠在老人身上斜伸出去的竹棍被人一腳踢飛了。

“誰這麼不長眼,弄了這麼個破東西在這裡,差點伴小爺一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