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婦女勞力,布匹行業

--紅姑連忙解釋。

“先生是這樣的,您之前承諾組建婦女協會。”

“起初幾乎冇有什麼人來。”

“但是自從您組織壯丁,修繕城牆,並且男女不論之後,便陸陸續續有縣裡的婦人,前來討生活。”

“這些婦人,要麼年事已高,要麼年紀太小,無法勝任苦力。”

“若一味地在家賦閒,既是家裡的拖累,又會讓夫家說閒話。”

“所以……”

紅姑越說聲音越小,覺得自己就不該腦袋一熱,攬下這麼多麻煩。

如今,葉賢本就煩事纏身,分身乏術。

自己非但幫不上忙,反倒淨添亂,實在是愧對葉先生的厚愛。

就在紅姑一度快要放棄的時候。

葉賢直接了當的問道:“你還是冇有告訴我,這五千兩銀子的用途。”

“紅姑,你跟在我身邊也有一段時間了。”

“咱們是自己人,所以不必支支吾吾,有什麼想法,隻管說就是了。”

“可行,我便給你撥錢,不可行,我就直接一口回絕,你不必有什麼心理負擔。”

自己人……

紅姑心裡一陣熱乎。

不再遲疑,深吸了口氣,脫口而出。

“我想以婦女協會的名義,帶領縣裡賦閒的婦人,縫縫補補,賺些錢財,以便度日。”

“隻是……這註定是一筆虧本買賣,所以……”

葉賢這纔算是聽明白,紅姑索要的五千兩銀子,並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而是用來做善事。

心善固然好,但愚善卻要不得。

不然葉賢就算有金山銀山,也經不住這麼揮霍。

“紅姑,你好像誤會了。”

“我首先是個商人,其次纔是善人。”

“賠本賺吆喝的事可以乾,但也隻能小打小鬨,不能做的太大,甚至威脅到我的自身經濟。”

“你有冇有算過這筆賬?”

“五千兩銀子,確實能夠幫扶縣裡賦閒的婦女。”

“但半年後呢?又要五千兩銀子,這一年下來,就要白白出去一萬兩銀子。”

“若本縣婦女嚐到了甜頭,這齊城還有十七個縣,豈不是所有婦人,都往咱們這邊跑?”

“全部幫扶,每年就是十八萬兩銀子。若隻幫扶青雲縣婦人,不理會其他婦人的死活,那就成了偽善,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葉賢不否認紅姑是一片好心,但若隻有好心,卻冇有經濟頭腦,最後隻會好心辦壞事。

經由葉賢這麼一番解釋,紅姑不由臉頰發燙,心裡陣陣慚愧。

“先生,是我想得太簡單了……”

“幸虧有先生指點迷津,不然奴家的罪過就大了。”

“我這便回去把那些婦人勸回去。”

見紅姑要走,葉賢連忙叫住。

“等一下。”

“你可曾聽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做善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你說帶領本縣婦人,縫縫補補,這個想法本身冇問題,隻是你想的太淺了。”

“這樣,這五千兩銀子,我照樣撥給你,但具體方法,要按我的來。”

本來紅姑已經不抱任何希望,正愁回去該如何向婦人們解釋。

結果聽到葉賢這番話,頓時眼睛發亮。

“先生,您說。”

葉賢從身旁厚厚一遝文書單據中,撤出一張,遞給紅姑。

“這張本地布匹行業調查細則,乃是家父葉方城送給我的,上麵清晰寫明瞭,這些年,各地布匹行業的變化。”

“凡紅、紫、黃、黑、粉、綠六色布料,與往年相比,銷售情況並無明顯變化。”

“但普通百姓所需的白、藍兩色,以及素布,共計三種布料,銷售市場嚴重萎縮。”

“比起景年的銷售情況,足足下降了一倍。”

“一來是坯布價格持續走高,普通百姓已經消費不起。”

“二來,布匹行業嚴重萎縮,使得很多相關從業者,不得不關門大吉,另謀出路。”

“以齊城為例,往年的坯布交易量在六十萬匹左右,而今年隻剩下了二十五萬匹。”

“這其中出現的三十萬匹缺口,可以由我們補上。”

葉賢早就考慮過布匹生意,隻是最近手上的事實在是太多了,根本分不出精力。

如今紅姑找上門,正好可以把這個生意,交給她去做。

短則本月,長則下個月,布匹銷售就會迎來一波小漲。

原因很簡單,民生四大樣,衣食住行。

百姓參與城池修繕,領了工錢,會優先解決食物問題,而剩下的錢,就會購買布匹,做一身新衣裳。

葉賢看在眼裡,這青雲縣百姓,半數以上,身穿的衣裳都已經滿是補丁,更有甚者,足以用‘衣衫襤褸’來形容。

葉賢從豪紳手裡,籌集來銀子,拉動本地建設。

城池修繕好,治安就會得到改善,同時百姓領了工錢,刺激糧食和布匹生意,拉動消費。

葉賢前期投入的錢,會在各行各業之間,相互流動。

令死氣沉沉的民生商業,重新煥發生機。

不過想要解決根本問題,還在於百姓生產‘價值’。

這個價值,自然是糧食。

而現在,葉賢要做的,就是刺激經濟,恢複治安,為百姓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

“紅姑,你帶些婦人,去找王佩,讓他把本地剩餘的坯布,賣一部分給你。”

“另外,我葉家就有現成的染布匠,倒是派過去幾個,教你們染布。”

“這染出來的成品布,可直接售賣,另外也可以開設一些,服裝店,直接售賣成衣。”

“那些上了歲數的老婦人,雖然乾不動苦力活,但卻都是合格的裁縫。”

“縫製成衣的活,就可以交給她們做,隻要把好質量關即可。”

“布匹和成衣營生,前期可能虧損,但不必在意這短期內的得失,把質量搞好,生意自然會逐步拓寬。”

“屆時,縣裡賦閒的婦人們,不就有了穩定經濟收入嗎?”

紅姑呆呆的看著葉賢。

這一刻,她才徹底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含義。

同樣是做善事,自己的方法,治標不治本。

而經過葉賢這麼一變通,不僅可以幫扶婦人,對於本地經濟,也會造成巨大正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