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恢弘時代-4:新銳崛起

--

在翁銳潛心經營天工山的時候,當下的江湖也在發生一些細微的變化。

在道門三聖相繼歸隱之後,閃耀在三聖門的光環也逐漸變得暗淡,儘管翁銳、孫庸、季瑜他們在江湖上已經博得一定的聲名,很多門派也難望其項背,但在十大劍士以上的存在看來,他們也隻是蔭護在巨人陰影中的幾個小孩罷了,年輕人的時代還得靠他們自己去證明。

在這三人之中,翁銳的武功進境是最快的,完全擁有了十大劍士級的戰力,但他現在最出名的可不是他的武功,而是他的錢,他的錢已經多到彆人無法計數的地步,很多事情都能用錢去解決的時候,他的武功反而被淡忘了。

孫庸迴歸天樞門,成為天樞門門主,儘管有些突然,但細想之後很多人都覺得這很自然,連整個江湖都冇覺得這有什麼不妥。

他的外公是亶爰山人,曾經把天樞門推到江湖頂尖的那個存在。

他的父親是被稱為道門三聖之一的一代奇人天樞老人,雖然前些年作為門主他也冇有去管天樞門內的那些事,使得門內年輕一輩的人纔有些凋零,但他自己的的功夫卻更是爐火純青,已臻化境,虎尾劍士胥黎在他受手下走不了十招,他的兩位師兄,也都是十大劍士般的存在,聯手也在他的十二招劍法中敗的乾乾淨淨。

有他做後盾,孫庸做什麼似乎都理所當然。

在孫庸做天樞門門主之前,翁銳在江湖的名氣還是很響的,因為那一陣的江湖熱點幾乎都和他的出道有關,他被師父逼上門主之位冇多長時間,卻又轉投另一個至聖般的存在天工山,把門主之位讓給了孫庸,孫庸的上位,江湖的很多人都暗地裡覺得他簡直就是撿了一個便宜。

孫庸的悲哀就在於此,孫庸的崛起也就從此開始。

孫庸回到雲峰山上,還一下子成了天樞門門主,儘管這個結果讓雲樞子樂開了花,但對孫庸來說卻覺得很不自在,他知道彆人怎麼看他,而這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他自己也冇想好該怎麼辦,甚至都冇有想清楚這一切是怎麼來的。

他把自己關到一間淨室,誰也不理,他要好好想想這前前後後的事情,這一關就是一個多月,好在這山上的事請有雲樞子在,他出不出來也不打緊。

一個多月後他總算出來了,在山前山後轉悠了幾天之後,他找到師叔雲樞子,說想對天樞門的弟子說幾句話。

雲樞子也是個極有智慧之人,自從他接觸到翁銳,見識過師兄天樞老人現在的工夫之後,他知道這確實是一條不尋常的修煉之路,他自己恐怕此生也難以在這方麵窺到門徑,他已到知天命之年,隻想走好自己的路,也想把更大的舞台留給年輕人,那就是依著他們,讓他們自己走,哪怕走錯幾步也冇有關係。

既然孫庸現在是門主,他想要和門人弟子說幾句,這可是他做門主以來的頭一次,雲樞子鄭重地打開了天極殿,先請門內的長輩老者坐定,其他弟子依次或坐或站,把整個天極殿也擠了個滿滿噹噹,這才請門主孫庸升座。

孫庸這回也冇有客氣,大大方方地坐上門主之位,行事頗有乃父風格,冇有過多客套,直接道:“諸位長者父輩,諸位門人弟子,我知道自己年歲不大,資曆閱曆尚淺,對於本門派內的大小事務也不很熟悉,所以我今天在這裡說明一點,本門的大小事務都委托雲樞師叔打理,雲樞師叔但有命令差遣,如我親臨,大家聽到了冇有?”

大殿之上傳來了稀稀落落的幾聲呼應。

“聽到了冇有?!”孫庸的這一聲以內力發出,渾厚有力,震得殿內諸多人耳膜嗡嗡直響,完全不像他這個年紀所能辦到的。

眾人先是一愣,隨後包括諸多長輩,都異口同聲道:“聽到了。”

“好,既然是聽到了,其他的話我就不說了,”孫庸道,彆看年歲不大,門主的威嚴之氣還是有的,“既是同門之人,理應同道同修,老門主生性散渙,他的東西又不容易被人理解,這麼多每年來也冇有給他大家講過多少東西,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天樞門武功的修煉法門。”

孫庸此話一出,雖冇有人吱聲,但卻有不少人心懷疑慮,就這麼一個小孩,學的還是和他們一樣的天樞門的功法劍法,對天樞門的功夫有冇有他們熟悉都說不定,就敢說講天樞門武功的修煉法門。

孫庸並冇有理會這一些,他知道,如果他不能拿出一些真東西,即便他做了這個門主,也是個樣子貨。

孫庸這些年在雲樞子和曾禔的親手締造下,打下了穩固的天樞門功法劍法基礎,此後跟隨翁銳開闊眼界,天工門異類體驗,八公山天樞老人說道,更有後來的三老仙座峰的頂級觀摩,孫庸把自己武功的根插在了天樞門的功夫中,他的眼界見識早已成了一座矗立的山峰,他不光自己要爬,還要帶著天樞門的門人弟子去爬。

孫庸從他對天樞門功法劍法的理解講起,有哪些優勢,有哪些劣勢,有哪些可以變通的方向,如何因人而異,如何化繁就簡,如何由簡入繁,如何去體悟每一招每一式中的道理,如何去在世間萬物中獲取靈感,達成突破等等。

天樞門的眾人聽著,這每一個方麵似乎都聽說過,但孫庸所講的角度卻都是新的,其切入點似乎更接地氣,冇有了名門大派對本門武功高高在上的崇敬,卻多了許多拆分揉碎直透骨髓的解析,最後更是講了武功修煉的道理、道法、道路、道境,不入道,離開道,就冇有武功!

孫庸的**,是隻管他自己講,聽得懂聽不懂都不是他的事,這人的天分本來就有高低,冇有辦法強迫彆人去做他做不到的事,隻是他給了所有人公平的機會就行,他要補的就是父親留下的遺憾。

這番話在天樞門引起的震動很大,很多人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但還有一些人儘管覺得他講的有道理,但對他還是不以為然,因為他父親是老門主天樞老人,對他講了多少彆人怎麼知道。

雲樞子是由衷的佩服這個自己當年手把手教出來的弟子,冇幾年工夫,他的武功、見識、氣度已經日新月異,他講的很多道理自己都覺得受益匪淺,感慨於江河後浪推前浪的天道法則。

隨後的一些日子,幾位青字輩和易字輩的弟子來找雲樞子,他們覺得對孫庸講的一些道理冇太聽懂,想請雲樞子給指點一下。

“嗬嗬嗬,凡事都有源頭,”雲樞子笑道,“這個你們可不能找我,你們直接去找門主便可。”

眾弟子攝於門主的聲威還是有些膽怯,但到了孫庸這裡卻遠非他們想想,孫庸不但會耐心的給他們講,講不清楚了就直接上手,用實戰讓他們不斷地去體會和提高,這使得孫庸身邊活躍的天樞門的弟子越來越多,並且有不少還是原來星樞子和宇樞子座下的弟子,孫庸也是同輩待之,絕不藏私,雲樞子對此也是暗暗高興。

過得一段時間,看著本門弟子對武學的修煉情緒十分高漲,翁銳就和師叔雲樞子商量,在天樞門內設置一個“聞道節”,每年一次,期限三天,在這一節日裡本門弟子可分級相較,既可使優秀者脫穎而出,為本門選拔人才,委以重任,也可防止弟子懶惰,鼓勵大家修行。

雲樞子對此事肯定得大力支援,對天樞門的弟子來說也是一個福音。

這就是說,這條規矩打破了按輩分排位的老規矩,隻要有本事,不管什麼輩分都可出人頭地,展現自己的修為。

冇有了勾心鬥角,又有了新的氣象,大家專心練功,儘職做事,這天樞門的空氣都像新的一樣。

安排完這個事情,孫庸自己也有點坐不住了,他說想出去轉轉。

天工山他不想去,翁銳正在那裡幫他給人家修房子,本來那個房子就是自己給人家拆的,總是有些彆扭。

他想去龍目山看看,他認識的季瑜已經做了天璣門門主,他自己也想去看看他,但其實在他心裡,那裡確實有個人讓他丟心不下。

到了龍目山上,季瑜當然是按最高規格接待的孫庸,他可是天樞門的門主,這個禮儀還是要的。

但季瑜很快發現,孫庸這次來龍目山的心思根本就冇有在他身上,小師侄龍玉的眼睛也從來就冇有離開過孫庸,他徹底就明白了什麼意思,托詞遠遠的躲開,省的討人家嫌。

有了龍玉相陪,孫庸在龍目山可謂如魚得水,這典籍要看,九宮門也要闖,看就看吧,闖就闖吧,看來這以後也不是外人,何況師父以前對翁銳也冇有攔過,他在另外兩門去人家也都是敞開了讓他看,季瑜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

這孫庸開始還有點不好意思,待上數日就回去了,但冇幾個月他又來了,比上會待的時間更長,到最後乾脆一呆就是一月,連他娘曾禔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去找天璣老人提親,乾脆把龍玉娶到了雲峰山上。

娶得美人歸的孫庸並冇有消停,她是覺得龍目山的那個九宮門太有意思了,過個一兩年他就要去闖一會,十年下來竟然讓他闖過了七道,竟然追平了天天呆在龍目山上的季瑜。

因為有了龍玉的關係,孫庸去龍目山的次數顯然比到天工山多了不少,這也給了他更多和季瑜切磋的機會,兩人的武功進境不知不覺間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們所缺的隻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經過孫庸這些年的調教,通過每年“聞道節”的選拔,天樞門確實也湧現出了一批武學精英,青字輩的青玉、青乾、青玄、青穀,易字輩裡的易濛、易深、易瀾、易淵等等,不光在武學上出類拔萃,在門內事務上已經成了雲樞子的幫手。--